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动态 > 盛世和声——近年来吉林省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纪实
盛世和声——近年来吉林省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纪实

   “五十六个星座,五十六枝花,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……”一首悠扬欢快的歌曲,唱出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心声。地处东北亚腹地的吉林省,是一个 多民族的边疆省份,生活着朝鲜、满、蒙、回、锡伯等48个少数民族,少数民族人口245.34万。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,各族人民休戚与共、携手相助,手足 之情感人至深,民族团结之树常青。

 

    倾力扶持促发展

 

    民族团结才会心齐气顺,心齐气顺才能和谐发展。

 

    省委书记孙政才曾强调:“我省是地处边疆的多民族省份,民族团结进步是实现吉林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石,是我们战胜困难和挑战、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 利的重要力量源泉。”省长王儒林曾指出:“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。更加重视、更加自觉、更加主动地做好民族工作,促进各 民族大团结大发展,是新时期各级党委、政府责无旁贷的工作,必须摆到重要位置,切实抓紧抓好,抓出成效。”

 

    正是基于这样的视角和高度,我省无论是重大战略的制定,还是具体工作的开展,都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一并考虑,一并安排,一并部署。

 

    省委、省政府专门成立了民族工作领导小组,省直35个部门群策群力,形成了共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大合力。省委常委会议和省政府常务会议每年定期听取汇 报,专题研究关系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。各级党委、政府纷纷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纳入领导干部岗位责任制,建立长效机制,形成了省、市(州)、县 (市)、乡(镇)党委牵头、政府推动、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,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深入开展。

 

    在所有助推发展的因素中,政策无疑是最给力的支撑。省委、省政府陆续出台《关于贯彻落实〈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,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 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〉的实施意见》、《关于实施“强基富民固边”工程支持边境地区加快发展的意见》等重要文件,对民族地区优先落实倾斜政策、优先安排项 目建设、优先启动惠民工程。在政策推动作用下,民族地区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我省民族自治地方地区生产总值、地方级财政收入、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,年均增速为17.7%、25.8%和44.5%,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.9、2和4.7个百分点。特别是东边道铁路、长珲高速公路、大唐珲春 发电厂二期扩建等一批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,极大地改善和提升了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支撑能力。

 

    全面关注促进步

 

    经济发展大步前进,社会事业紧紧跟上。近年来,我省民族教育文化和科技事业的加快发展,带动了各项社会事业和谐共进,焕发新生。

 

    为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素质,保障和加快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,我省在经费投入、提高少数民族高考升学率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。省民族教育专项 经费按照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增长比例的标准逐年递增。全省民族中小学目前的办学条件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,有的学校达到全省一流水平。坚持以“双语” 教学为突破口,全面推进民族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,取得显著成效。民族地区小学和初中入学率、升学率、合格率均达到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。

 

    延边大学被确定为国家“211工程”重点建设大学,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到40%。延边州每万人中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594人,是全国平均水平 的1.7倍。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政策得到认真落实,少数民族学生高考升学率高出其人口比例5个百分点。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生的省属高校由5所增加到10 所。

 

    民族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,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单位覆盖率、“新农合”参合率达到95%以上。

 

    为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,省政府专门设立少数民族文化专项资金,建立少数民族文化体育传承基地,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项目。全省现有少数民族群众艺术馆、文化馆20个,乡民族文化馆(站)109个,少数民族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。

 

    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,朝鲜族秋千和跳板、蒙古族马头琴音乐、满族说部等38个项目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“中国朝鲜族农乐舞”被列入联合国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》。

 

    多措并举惠民生

 

    近年来,在民族工作战线,从东部边疆沿线到西部科尔沁草原,从民族聚居地方到农村和城市社区,一场场以关注少数民族群众特殊需求,解决少数民族特殊困难为主题的攻坚战纷纷打响。

    我省实施的边境民生建设工程,先后对边境县(市、区)的57102户泥草房、22179户边民饮水和边境村屯道路、桥涵等进行了改造。在边境沿线,一栋栋瓦房整齐排列,一条条水泥路整洁平坦,在旧貌新颜的沧桑巨变中,少数民族群众享受着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。

    泥草房改造的好政策,让长白县十四道沟南川村实现了整村推进,全员住新房。长白县十四道沟南川村朝鲜族村民李松节,用不很流利的汉语激动地对记者说:“党的政策好,党给我们照顾的多,现在盖这个新房子,一进来心里高兴,自来水、厕所,什么都在里面,老方便了。”

  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,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成为繁华都市中的一员。但由于语言文字、风俗习惯、宗教信仰等方面原因,其在入学、婚恋、养老、殡葬等方面 的问题也日益突出。为此,我省多个城市以打造少数民族宜居城市为目标,通过组织捐资助学、婚恋中介、修建养老院、回族墓地等,为少数民族提供人性化服务, 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。吉林省在全国率先出台《吉林省清真食品管理条例》,集中解决了清真肉食补贴,少数民族特殊需求得到极大满足。

 

    创建活动重实效

 

    近年来,我省不断赋予民族团结进步新的内涵,坚持围绕落实民族政策、促进发展和强化爱国爱乡理念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,带有我省特色的“比团结、比发 展、创模范”活动,将民族团结进步宣教活动、创建活动融为一体,目前,这项活动已衍生为各族青少年“手拉手、心连心”结友谊对子活动、“好邻居天天见”、 边防战士“爱民固边”等。这些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、感染着、教育着每一个人。省民委以民族团结宣传月为抓手,积极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,在全社会筑牢了 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。“各族人民始终像爱护眼睛一样,倍加珍视和维护民族团结”,涌现了一个个感人事迹,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篇章。

 

    韩哲范是图们市的一个普通的朝鲜族农民,但他却有着一个非常特殊的身份:他是30多个不同民族的孩子共同的“爸爸”。这些孩子有的是孤儿,有的因残疾遭到 遗弃,韩哲范收养了他们。他用爱心筑起的这个多民族大家庭,被人们亲切地称作“韩哲范集体户”。省民委主任姜光子说,通过个人典型带动身边的群众,这样使 全省的民族团结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,真正在全省各族人民群众中形成和谐和睦的氛围,打牢民族团结的基础。

 

    吉林民族关系团结和谐局面,关键是有着完善的民族立法作基石和大批少数民族干部人才作保证。围绕《民族区域自治法》,吉林省进一步加大了民族立法力度,推 进依法行政的进程。截至目前,省人大常委会已通过和批准的有关民族地区法规、自治条例和补充规定100余件,为民族地区充分行使自治权利,发展民族经济和 各项社会事业提供了法律保障。省委、省政府高度重视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,千方百计为少数民族干部施展才能创造条件、提供舞台,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提 高、结构得到优化、能力得到增强。目前,全省共有少数民族干部19051人,占干部总数的9.16%,高于少数民族所占人口比例,少数民族干部在经济社会 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

 

    多年来,我省涌现出一大批民族团结模范典型。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,我省20个集体和22名个人受到国务院表彰。延边州已连续四次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“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”,前郭、长白、伊通也多次受到国家表彰。